設計以人為本 建築愉悅空間

:獲境內優異獎作品何壽南小學。建築物的外牆用了不經修飾的清水混凝土,充滿了原始味道(圖片由香港建築師學會提供)


上星期介紹過兩項榮獲本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週年獎項的文物建築。這一篇,繼續向讀者推介另外三座公共建築。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千禧年代初期,由政府興建的學校,都採用標準化設計。即是說,同一時期的學校設計,全部都是一式一樣。筆者曾經批評,這些標準式設計,不但令建築師無法發揮創意,也令城市景觀變得沉悶。學校沒有獨特性格,事事講求標準答案,又怎能訓練出具創意的新一代?終於在二零零二年,政府決定放棄標準設計,每座學校會因應教學理念和地理環境需要做設計,該政策亦為遭人詬病的倒模校園劃上句號。

今年榮獲境內優異獎社區建築獎項的作品,是由建築署設計,位處啟德發展區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

建築師的設計概念,就是要營造出鼓勵探索,培養主動學習的環境。建築師在介紹作品時這樣說:一般的學校八層高,操場設在地面,逼使學童經常上落樓梯,很不方便。我們建議以興建較低矮的四層高建築,並把操場升高,以減低操場與課室之間的距離。

建築物的外牆用了不經修飾的清水混凝土,充滿了原始味道。而且,由於校舍位置被高層住宅及公路圍繞,建築師便把樓宇後移,再以花園,垂直綠化和木材屏風為周遭的繁忙提供了緩衝,成為市區中的綠洲。建築師亦利用接橋,柱廊和庭院穿梭建築群中,塑造出微型社會,一個城市中的城市。

評審團認為,何壽南小學挑戰了依照最新建築署設計規則的標準方法。通過重新測檢一般三十間教室校舍的立體空間關係和規劃,向社會展示了新穎的低層建築模型。這所小學,就像一座迷你城市,既呼應周邊的環境,又為社區互動與交流開闢了新的空間。該作品既具備建築的複雜性,又符合非凡的審美特點。

近年,政府在推動環保教育方面不遺餘力。去年,沙田環保站獲獎。今年,建築署以東區環保站再下一城,榮獲會長獎項及主題建築獎——都市設計兩個獎項。東區環保站位處港島西灣河的天橋底,是環保署於十八區設立社區環保站的首批試點之一。設立環保站的目的是推行源頭減廢。環保站為社區提供物料回收再造支援,包括廢物回收及分類等。透過加強推廣環保教育,鼓勵市民實踐綠色生活。

建築師便在東區走廊天橋下的一個原本作為臨時停車場的地方,以貨櫃箱作空間組合,為街坊營造了一個具活力的公共空間。

評審團認為,項目涉及了幾個設計範疇:包括城市設計,臨時建築和景觀規劃,有效地把新舊社區連接起來,更把天橋下的閒置空間,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活潑的場所。以環保為目標,該建築物通過社區回收活動和利用再生材料作為建築材料,為未來的類似項目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獲得主題建築獎——加建及改動工程的,是匡智松嶺賽馬會智障人士綜合訓練設施,該項目由陳健華建築設計所有限公司設計。建築師把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職員宿舍改建成專為智障人士而設的訓練酒店,另把泳池翻新,加建了一座蛋形的兩層高建築,以容納展藝坊及會議廳等多功能設施。蛋形建築巧妙地把訓練酒店,泳池和多功能展藝坊融為一體,成為松嶺村的新地標。

評審團嘉許該設計採用簡單處理手法,照顧了弱勢社群的基本需求。設計是一個純粹出於同理心的表現,堅信真正的建築才能真正服務於社會。在有限的預算中,做到了對山坡的最小改變並把舊建築優化,為用家提供了一個滿意及令人愉快的環境。

筆者發現,以上三項獲獎建築的共通點,就是建築師由心出發,以人為本,明白最終用家的需要,再加上創意思維,設計出令人愉悅的空間。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